混凝土粘度改良劑調整混凝土和易性減少泌水離析
產品別名 |
混凝土,混凝土粘度,混凝土和易性,混凝土泌水離析 |
面向地區(qū) |
全國 |
品牌 |
保水增粘劑 |
混凝土粘度改良劑調整混凝土和易性減少泌水離析
隨著混凝土技術的發(fā)展,特別是今后混凝土不但性能要高,而且向著綠色的,與環(huán)境和諧相處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方向發(fā)展。聚羧酸系減水劑做為第三代減水劑,由于它在混凝土中發(fā)揮了的優(yōu)勢,本身與環(huán)境友好的特點,在國內外已得到了普遍的認可。聚羧酸系減水劑從1986年日本觸媒公司將產品打入市場至今也不過短短的20年時間。國內近幾年來(進入21世紀以后),也給予的關注,近這些年發(fā)展勢頭更加洶涌。
僅僅四五年時間,進入商品領域的生產廠家由幾家發(fā)展到了幾十家。不少科研單位,高等院校都擁有了自主的知識產權,產品進入了各種工程用混凝土領域。國內發(fā)達地區(qū)近年建設的一些標志性工程幾乎都使用了聚羧酸系高減水劑,如上海磁懸浮列車軌道梁工程,北京奧運主場館工程、三峽工程、首都國際機場擴建工程、杭州灣跨海大橋工程,大小洋山深水港工程,北京——天津城際軌道交通工程等,都取得了滿意的效果,同時也積累了許多的應用技術方面的經驗,也發(fā)現了不少應用技術中的新問題。鐵道部為即將開工的京滬高速鐵路制定的混凝土技術條件,空軍的機場自密實水泥混凝土道面施工技術規(guī)范,在這些混凝土中也都考慮主要使用聚羧酸系高減水劑,為此,從06年就開展了相關的試驗研究工作。
我們有機會接觸到了一些聚羧酸系減水劑應用技術工作,在嘆服聚羧酸系減水劑性能的同時,也發(fā)現了一些應用當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這些現象的出現對長期習慣于應用以萘系為主的減水劑的人會感到非常不合常理、或者叫做在我們的預料之外,這與我們對聚羧酸系高減水劑原來過高的期望值產生了差距。人們原本期望新的外加劑不但性能而且能解決混凝土其它組分的在的一些問題,因為聚羧酸系高減水劑的“適應性”很好。
過去已經習慣了一種好的外加劑應當能解決一切混凝土性能方面的問題,當混凝土出現了性能方面的問題,人們向外加劑供應方提出要求,而外加劑廠商也習慣了立即用各種復配手段來滿足要求,很少或不能去考慮其它方面的原因,只能在復配原料及相對參量上去做文章,往往是事倍而功半。那么如何正確的使用聚羧酸系高減水劑使之發(fā)揮更好的效果,筆者注意到了以下幾個方面:
1、聚羧酸系高減水劑有著不同于、二代減水劑的作用機理,實際上聚羧酸系高減水劑是由一種全新理念來研制的,它不同于第二代減水劑之處就在于:一是分子結構的多樣性和可調節(jié)性,或叫做可以根據性能要求來設計分子結構。二是把減水劑的優(yōu)點進一步濃縮和提高,并且在生產過程中實現了綠色。
從減水劑的作用機理上,聚羧酸系減水劑集中體現了表面活性劑分子中活性基團的多樣性。不但活性基團的種類多且這些基團不僅集中在分子主鏈上,更活躍在嫁接于主鏈的側枝上。形成極性較強的分子主鏈,以及帶有親水性的有一定長度和數量的側鏈,分子結構呈梳型。主鏈很強的極性陰離子“錨固”基團用以吸附在水泥顆粒上,由眾多支鏈支撐的向外伸展的梳齒結構為水泥粒子的進一步分散提供了充分的空間排列效應。相比于萘系減水劑的雙電層電性斥力作用,空間位阻作用使分散保持的時間要長得多。如用藍巖建材生產的BRGY-100、BRGY-200和BRGY-300與減水劑復配后在和混凝土拌合后,其流動性可以保持2個小時基本不損失。
適當的改變聚羧酸系高減水劑梳型結構,使側鏈的密度與長度適當變化時,又可得到適用于預制構件用的高減水,高早強型減水劑。
由此不難看出,聚羧酸系減水劑它的特點在于,可以按要求來調整、改變分子結構,達到改變性能的目的。而不是用簡單復配來改性,基于這種認識,或許對我們今后應用技術的提高有所啟發(fā)。
2、聚羧酸系減水劑對膠結材料的適應性問題
混凝土外加劑雖然能有效改善混凝土性能,但有時也會產生負面效應,特別是在使用不當時會出現一些異?,F象,對此應予以重視,找出原因及解決措施。以下成因及解決措施供讀者參考。
(1)混凝土坍落度損失大
成因:外加劑與水泥或其他原材料適應性差;外加劑摻量低;水泥或環(huán)境溫度高,水化速度快;混凝土配合比使用不當。
解決措施:通知外加劑廠家調整外加劑與水泥的適應性,更換質量不合格原材料;提高外加劑摻量,增加礦物摻合料摻量;調整混凝土配合比。
(2)凝結時間過長
成因:緩凝劑用量過大或突然降溫未及時調整緩凝劑摻量,生產時沒有注意根據氣溫和緩凝劑情況調整外加劑摻量;水泥質量發(fā)生變化;礦物摻合料存在質量問題;攪拌不均或攪拌時間過短,外加劑沒有均勻分散。
解決措施:根據天氣情況調整外加劑摻量;通知外加劑供應商降低緩凝劑摻量或更換混凝劑品種;更換水泥或礦物摻合料;生產是及時根據氣溫變化調整混凝土生產配合比。
(3)假凝
成因:用硬石膏或工業(yè)石膏做調凝劑的水泥遇到含有木鈣或糖鈣的水泥;外加劑中含有碳酸鈉早強劑;用量超過0.1%;水泥溫度過高;早強劑摻量過大。
解決措施:更換水泥或外加劑;控制的摻量。
(4)離析、泌水
成因:混凝土配合比不當,砂率或膠凝材料用量偏低;外加劑摻量過大,坍落度過大;水泥與外加劑適應性變好;緩凝劑中羧酸鹽、磷酸鹽或糖類過量。
解決措施:調整混凝土配合比,調高砂率或增加膠凝材料用量;更換緩凝劑品種,調整外加劑摻量;在外加劑中復配增稠劑或引氣劑等保水組分。
(5)和易性差
成因:砂率偏低或膠凝材料用量不足;外加劑摻量低或者減水效果不佳。
解決措施:調整混凝土配合比,提高砂率或增加膠凝材料用量;提高外加劑摻量。
(6)抓底
成因:水膠比過低,減水劑摻量過大,水泥用量過大。
解決措施:調整混凝土配合比,增加砂率或提高礦物摻合料用量;摻加引氣劑;降低外加劑摻量等。
(7)混凝土泛堿
成因:無機鹽早強劑、防凍劑摻量過大;早期養(yǎng)護不好,水分蒸發(fā)快。
解決措施:降低含無機鹽類外加劑的摻量,加強養(yǎng)護,避免早期失水。</a>
查看全部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