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化瓷器修胎規(guī)整,瓶、罐、壺等立器接口痕跡不明顯,盤子多有塌底現(xiàn)象,碗、盤類等足較直而且較高。官窯青花瓷器分底施釉和砂底兩種。以帶釉居多。砂底有些呈褐黃色。俗稱“米糊底”,上手摸之,溫潤細滑,無粗糙感,為成化官窯器所特有風(fēng)格。
成化民窯器雖比不上同時期的官窯瓷精細規(guī)矩,但在明代各朝中都是的。民窯瓷胎體單薄,質(zhì)地潔白細膩,瓷化程度好,胎體較明初民窯明顯減薄。釉面光潤肥厚。罐等琢器講究修胎,接口不明顯,多砂底,釉底較少。碗的足跟細圓,足徑變小,足跟有一圈淡淡的枇杷黃窯紅,多釉底。
成化青花器形規(guī)整,莊重圓潤,玲瓏俊秀,制作精巧,表里如一,一改永宣以來雄健豪放的風(fēng)格。胎體厚重的大件器物較少,多輕巧圓潤的小件,故歷來有“成化無大器”的說法。
成化青花瓷器的價格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制作工藝水平是重要因素之一,成化青花瓷盤在制作工藝上有著非常高的要求,包括胎體、釉面、繪畫等方面的技藝都要達到極其的水平,制作工藝越高超的成化青花瓷盤價格也就越貴。器型和尺寸也會影響價格,成化青花瓷盤的形制多種多樣,尺寸越大的成化青花瓷盤價格也就越高。保存和品相也是關(guān)鍵因素,若保存得當(dāng),繪畫精細、釉面光澤、色彩鮮明,則價格會相對較高。此外,歷史和文化價值也決定了價格,成化青花瓷盤的生產(chǎn)歷史悠久,具有很高的藝術(shù)價值和歷史價值,代表了當(dāng)時社會的一種文化風(fēng)尚和藝術(shù)水平,因此具有一定的文化收藏價值。
成化青花瓷器具有特的藝術(shù)魅力。其胎質(zhì)潔白、細密、胎體秀美而輕薄,有的近似于脫胎,迎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如脂似乳,瑩潤光潔。施釉潔白肥腴,釉質(zhì)特,潤如凝脂,呈半透明狀,若迎光透視,隱約可見胎體泛出淡淡的肉紅色。在紋飾方面,成化青花瓷紋飾纖細活潑,多用雙線勾勒填色法,填色較淡。只用平涂,只分濃淡而不分陰陽,無渲染烘托。繪人物衣著,只繪單色外衣,無內(nèi)衣作襯托,故有成窯 “一件衣” 的說法。紋飾內(nèi)容豐富,題材廣泛,主要有龍紋、鳳紋、海水海馬紋、獅子繡球紋、麒麟紋、海獸紋、花蝶紋、鴛鴦臥蓮紋、秋葵紋、松竹梅紋、靈芝花草紋、菊花苜蓿紋、蘭花桅子紋、寶相花紋、山茶花紋、牽?;y、蓮花八寶紋、嬰戲紋、高士紋、纏枝花卉紋、折枝瓜果紋、云紋、山石紋、十字杵紋、梵文、藏文、八寶紋等。
成化瓷器使用麻倉土的特征,肉紅色胎骨的辨別。
成化青花胎為麻倉土陳腐精制,由于胎土里氧化鉀成分含量高,又做得特別薄,所以成化的胎和明德化窯的豬油白一樣,胎骨透光而且?guī)饧t色。這種肉紅色胎骨是成化青花的一個顯著特征。成化時期的麻倉土使得胎質(zhì)細膩潔白、堅實純凈,在光線下呈肉紅色,透影為牙黃色。然而,現(xiàn)在有一種新燒的仿品,胎肉眼可見為肉紅色,其實是藥水浸泡而成,對于沒有見過成化肉紅胎真品的收藏愛好者有一定的迷惑性。麻倉土元明官窯一直使用,但到了明萬歷時期,礦藏資源消耗殆盡,后來改用高嶺土,所以后仿的瓷器做不出那種肉紅透光的胎。
因釉質(zhì)肥腴,器物口沿下常見垂流形成的一圈堆積釉。這種堆積釉是成化青花瓷器的一個重要特征,后人仿造的多不成功。在鑒定成化青花瓷器時,可以通過觀察器物口沿下是否有堆積釉來輔助判斷其真?zhèn)?。如果有堆積釉,且釉質(zhì)細膩、肥腴,呈半透明狀,迎光透視可見胎體泛出淡淡的肉紅色,那么這件器物很可能是成化青花真品。反之,如果沒有堆積釉,或者釉質(zhì)粗糙、不肥腴,顏色不自然,那么就需要進一步結(jié)合其他鑒定方法來綜合判斷其真?zhèn)巍?/p>
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