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粽子的代表品種是廣東粽子,廣東粽子形狀有金字塔型、條形與三角錐形等。品種主要有咸肉粽、枧水粽、豆沙粽等,其中咸肉粽受歡迎。咸肉粽主要用糯米、五花肉和綠豆,有的還會加入咸蛋黃、冬菇、蝦米、瑤柱、栗子、花生等調(diào)配為餡,口味咸鮮香,風味更佳。從地域上分,廣東粽子又包括肇慶裹蒸粽、臺山粽、東莞道滘粽、中山蘆兜粽、潮汕雙烹粽球、客家灰水粽、湛江蛤蔞粽。
江南的粽子名聲盛,做法也復雜,尤其是餡,變化多樣。和北方粽子的一個重大差異是,江南粽子的糯米原料,多預(yù)先用稻草灰湯浸漬,與肉餡相蒸,香味撲鼻。湖州粽呈特有的長條形,形似枕頭,故有“枕頭粽”之稱:又因其身形瘦長,中間凹,兩頭翹,頗具線條美,小巧優(yōu)雅,故有人戲稱其為“美人粽”。湖州粽基本都是純手工制作,很是考究;用料亦多種多樣,如醬油、鮮肉、豆沙、蛋黃等?,F(xiàn)今湖州有名的粽子有震遠同、諸等。
粽子不僅形狀很多,品種各異,由于中國各地風味不同,主要有甜、咸兩種。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蠶豆粽、棗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豬油粽、棗泥豬油粽等。咸味有:豬肉粽、火腿粽、香腸粽、蝦仁粽、肉丁粽等,但以豬肉粽較多。也有南國風味的柊葉蛋黃肉粽(海南)、什錦粽、豆蓉粽、冬菇等;還有一頭甜一頭咸、一粽兩味的“雙拼粽”。這些粽子均以佐粽的不同味道各異。
潮汕的粽子別具特色,其中一種叫“雙烹”的粽子,是潮汕地區(qū)久負的傳統(tǒng)名小食。裹蒸粽是肇慶特產(chǎn),人稱“茶點王”,但與人們熟悉的“端午粽”卻有明顯的區(qū)別。一般的粽子多用芒葉裹包,呈扭身四角形或長條形,而肇慶裹蒸粽則用本地特有的冬葉包裹、水草包扎,呈枕頭狀或埃及金字塔形。湛江人包粽子時用蛤蔞葉包五花肥豬肉作餡,叫蛤蔞粽,一是可以消除豬肉的肥膩,二是中和糯米的濕熱, 祛熱毒。另外也用其葉子煮蛤蔞飯,有特殊香氣。
揚州、泰州地區(qū)的早茶可以追溯到清前中期。蘇式早茶,比較多的是豆制干絲和面點小食,比如餛飩,魚湯面,干拌面,炒面等各種面條,以及蟹黃湯包,鮮肉筍包,干菜包等等。其實南方人也有很多面點,但是這些面點的做法,形制,味道,都和北方的面食區(qū)別很大。至于干絲,是由豆腐干切成的,先用刀將一塊豆腐干均勻削成20片左右,再斜鋪切成和火柴棒相當?shù)募毥z,然后倒進沸水里反復沖燙。當然,干絲本身是沒有味道的,全得依賴調(diào)料來調(diào)和。醬油、水、糖、鹽,調(diào)到濃淡適度,略帶甜味和鮮味;撒上姜絲、香菜、胡蘿卜絲、花生米、榨菜丁便做成清淡可口的燙干絲。
說起廣東早茶的來源,要追溯到咸豐同治年間。當時廣州有一種名為“一厘館”的館子,門口掛著寫有“茶話”二字的木牌,供應(yīng)茶水糕點,設(shè)施簡陋,僅以幾把木桌木凳迎客,聊供路人歇腳談話。后來出現(xiàn)了茶居,規(guī)模漸大,變成茶樓,此后廣東人上茶樓喝早茶蔚然成風。直到今天,廣東早茶中茶水已經(jīng)成為配角,茶點卻愈發(fā)多樣,這種傳統(tǒng)文化隨著廣東經(jīng)濟的迅速發(fā)展不但沒有消失的跡象,反而越來越成為廣東人休閑生活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還有一種叫“二厘館”也供同樣的點心,區(qū)別在于價格和設(shè)備,茶樓的茶資要三分六厘,而二厘館的茶資只需要二厘,相差甚遠,足足十六倍。老式茶樓有些分等級,樓上比樓下的貴,因樓上有空調(diào)(或電風扇)而且地方較寬敞之故。
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