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古建筑的基本樣式建筑的外部形態(tài)是在滿足了功能和結構前提下的美化。西南地區(qū)穿斗式木構民居的平面布局是以“間”為構成單位而組建成單座建筑,再以單座建筑組成庭院?,F(xiàn)代人對居住空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求結構多樣,功能多樣,空間多變,間間風格不同等,這是傳統(tǒng)建筑所不能滿足的。因此,仿古建筑要為今所用,就作出改變,退陳出新,力求在設計及用料上體現(xiàn)不同。今天我們所熟識的“仿”主要是對古建筑的外觀造型、裝飾部件和建筑色彩的仿,對古建筑工藝仿的較少,柱、枋、斗拱等主要構件在仿造中由鋼筋混凝土代替,這點現(xiàn)代元素點綴了古建筑,“古色古香”是現(xiàn)代人對古老的東西直白的感嘆,因為色的搭配是能引發(fā)人們對古代建筑的感受,中國古代建筑在中國幾千年的發(fā)展歷程中色彩反搭配體系一上是世界所推崇的。仿古建筑中則主要體現(xiàn)了原木色的柱與枋,青色板瓦、白墻。
用榫卯組合木構架是我國古建筑的一大特點。我國古代匠師們在長期實踐中創(chuàng)造了各種各樣的榫卯。如垂直構件使用套頂榫或管腳榫;垂直構件與水平構件拉結、相交使用饅頭榫、燕尾榫、箍頭榫、透榫和半榫;水平構件相交,使用燕尾榫、刻半榫和卡腰榫;水平及傾斜構件重疊穩(wěn)固,使用栽、穿銷榫;水平與傾斜構件半迭交須作桁碗、扒梁刻榫、刻半壓掌榫……等等,常見的榫接就有二十幾種。木構架的棒卯嚴謹牢固、可靠穩(wěn)定性高,現(xiàn)存明清時期的建筑經歷數(shù)風雨侵蝕而損壞者甚少,足以證明我國古建筑構架的合理完善性。
建筑的色彩運用較強地表現(xiàn)出不同朝代的審美習慣。例如,南北朝至隋唐,宮殿、廟宇建筑多用白墻、紅柱,或在柱、枋、斗棋上施以各種彩繪,青瓦或琉璃剪邊屋頂。宋、金的宮殿建筑,多為白石臺基、紅墻、紅門、紅柱、紅窗、黃綠兩色琉璃瓦屋頂。斗棋、枋額等用朱紅或白粉襯底,繪青綠彩畫、間裝金色至明清時期,自石臺基,米紅色墻柱門窗和以青綠冷色為主調的金碧交輝的材梁彩畫,黃綠色琉璃瓦屋頂?shù)慕ㄖ?,更顯得流光溢彩,絢麗奪目。
我國古建筑裝修多選用紫檀楠木、花梨等木料,房屋的外槍,或裝木隔扇,雕以各種玲瓏的窗格;或安檻窗、支摘窗和欄檻鉤窗;或安板門格門和屏門;或全部開敞,只在槍柱之間安坐凳欄桿室內的隔斷除板壁之外或裝設平透空,可開闔的碧紗櫥、落地罩花罩欄桿罩以及兼用于陳設文物書籍的博古架、書架屏風及帷幔等等??芍^形式靈活多樣,選材考究,造型精練,工藝,實用典雅,滿足不同分間的要求。
一座臺基的長、寬、高、低是由建筑物的規(guī)模決定的各部尺寸受房屋的出檐深淺和柱徑大小制約。因此,無論哪種形式建筑,一般情況下先定面闊后定進深。確定面闊的方法和程序是:根據(jù)材料定檁長,按照檁長定明間面闊根據(jù)明間面闊定其他各問面闊(明間面闊須大于次間面闊,次間面闊要大于或等于梢間面闊梢間面闊要大于或等于盡間而闊)。從而得到建筑物通面闊。有了通面闊尺寸,臺基的寬度就可以確定了。
平水線的高度怎么決定呢?一般情況下,先決定建筑物或建筑群東南方向上“溝眼”的高度位置(溝眼的低處應院外自然地平),再根據(jù)這個高度逐漸往里增高越往西北方向應越高。增高的原則是,細墁海墁院子,坡度為5/1000,粗墁院子為9/1000。根據(jù)這原則,決定正房的土襯金邊上棱的高度,然后加上正房臺基高度(表2-1),就是平水線的高度(這里所說的平水線高度是指正房臺基高度)。同一建筑群中不同院子的北房的臺基高度,也應遵循越往西北越高越往東南越低的原則,先定土襯金邊的高度再加上臺基的高度。同一院子內,耳房要比正房矮(營造尺四寸,合12.8厘米),東、西配房和南房臺基也要比正房矮。門道臺基的高度應與層院子中的北房臺基高度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