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窯之謂,在中國(guó)古代陶瓷史上有不同的內(nèi)涵。就廣義而言,是有別民窯而專為官辦的瓷窯,其產(chǎn)品為宮廷所壟斷。在宋代瓷器中,官窯即是一種專稱,指北宋和南宋時(shí)在京城汴京(汴梁,今開封)和臨安(今杭州)由宮廷設(shè)窯燒造的青瓷,故又有“舊官”和“新官”之分,前者為北宋官窯,后者為南宋官窯。
南宋時(shí)先后設(shè)立了“修內(nèi)司窯”和“郊?jí)赂G”。南宋官窯器,胎為黑、深灰、淺灰、米黃色等,有厚薄之分,胎質(zhì)細(xì)膩。釉面乳濁,多開片,釉色有粉青、淡青、灰青、月白、米黃等。因器口中施釉稀薄,微露紫色;而采用刮釉墊燒時(shí),足上露胎而呈偏赤鐵色,故有“紫口鐵足”之稱。器型除碗、盤、碟、洗等日用器皿外,還有仿商周青銅器的尊、鼎、爐、觚等陳設(shè)瓷和祭祀用禮器。
順治官窯器以書寫“大清順治年制”兩行六字楷書青花款為主,也有寫“順治年制”四字款。款字用筆有力、起筆見峰、住筆見頓、劃多下拉、勾捺上剔,但整體布局不甚規(guī)整。民窯款較為多樣,有篆書堂名款,如“玉堂佳器”、“繼善堂”、“梓桑軒”等,有各式花押款、偽托款。祭器多用干支紀(jì)年款。
康熙民窯款識(shí)更為多種多樣,有圖記款,如秋葉、角、爵、方勝、雜寶,還有寓意性圖案,如一枝筆、銀錠、如意組合為必(筆)、定(錠)、如意等。私家款如“杏林春宴”、“北慶堂”、“益友堂”、“若深珍藏”等。有光畫雙圈,不寫字的雙圈款。還有“文章山斗”之類的閑章款。仿前朝的寄托款,以仿嘉靖款居多。
雍正官窯款主要是“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兩行楷書青花雙圈款,也有雙方框款,其次是多用于單色釉瓷上的三行六字篆書款。從字體上分析,雍正款識(shí)由專人題寫,所以各類瓷器上的字體大致相同??瑫钤缙跒槿须p圈,晚期為雙行雙圈或雙框?!坝赫曛啤彼淖肿瓡炭钪饕迷诜戮t均和茶葉末等器物上。“雍正年制”或“雍正御制”四字楷書堆料款僅用于琺瑯彩瓷。
乾隆朝瓷產(chǎn)量,官窯款用得多的是“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書款??钭忠话阋郧嗷〞鴮憺橹鳎嘤心t寫款,在白瓷、茶葉末、珊瑚紅等特殊器物上往往用“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刻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