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是模壓工藝:將玻璃鋼模壓工藝,也就是后來所說的SMC材料應用到防眩板之上。
玻璃鋼防眩板:玻璃鋼片材在高溫、高壓下成型,斷面結構成反S形狀,抗風強度顯著增強了,后來全國大部分玻璃鋼防眩板都采用這種形式。早期:也有零星企業(yè)用手糊工藝生產(chǎn)玻璃鋼防眩板,由于生產(chǎn)出來的產(chǎn)品個體差異太大,質量難以,很快就被淘汰了。
防眩板之所以深受國內外公路界的歡迎,是因其具有對風阻擋小,不宜引起積雪及美觀、經(jīng)濟和對駕駛員心理影響較小等優(yōu)點。只要防眩板能滿足一般構造上的要求,就足以抵抗風力的破壞。故一般可以不對其進行力學計算,而只要滿足構造上的要求即可。但在經(jīng)常遭受臺風襲擊的沿海地區(qū)和常年風力較大、有刮倒樹木或破壞道路設施的地區(qū),防眩板立埋設基礎時,在設計上應對防眩板的連接部件或基礎進行抗傾覆等力學驗算。其橫向風力大小可參照《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guī)范》(JTJ 021—89)中有關橋梁護欄的規(guī)定確定。
防眩板不僅可以阻擋對向行駛車輛的眩光,高速公路夜間交通運營的安全,它還能寄托很多人文情懷,讓冷冰冰的高速公路變得活潑多彩起來。將防眩板設計成具有地方特色和特點的載體,這無疑會增加過往司乘人員的美感,讓司乘人員能充分感受到各地地方特色文化的魅力。
成都 2006年3月13日,《北京青年報》曾報道:在成都市三環(huán)路上一座立交橋下,用川劇臉譜裝飾的橋柱,讓鋼筋水泥構筑的龐然大物都色彩,人賞心悅目。 “能否設計出一款非常規(guī)的防眩板,能充分體現(xiàn)出四川的文化來?”
一提到四川,很多人就會想到大熊貓、三星堆文化或者竹子等四川韻味的東西。在初防眩板設計時,否定了三星堆文化元素。將防眩板做成面具模樣安裝在馬路中央,晚上車輛經(jīng)過時,車燈忽明忽暗,馬路中央古怪猙獰的面具像要復活的樣子,令人恐懼,因此,個就放棄了防眩板三星堆文化的創(chuàng)意。其次是否定大熊貓元素。大熊貓形狀圓鼓鼓,憨態(tài)可掬,是國寶級動物,但形狀不對,再加上是黑白兩色,制作難度較大,后也放棄了。終,們確定吸收竹子元素來設計防眩板。竹子虛心、有節(jié),代表著我國傳統(tǒng)的人文思想。我們古代的文人墨客,都喜歡以竹子為題,抒發(fā)情懷,如詩人傅龐如曾在《詠竹》就這樣描述竹子:
破土凌云節(jié)節(jié)高,寒驅三九領風騷。
不流斑竹多情淚,甘為春山化雪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