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扼晉、冀、內蒙古之咽喉要道,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洪武七年(1374年),明朝改大同路為大同府,隸屬山西行中書省。洪武九年改為承宣布政使司,此后管轄域不斷擴大,管轄范圍東至北京的居庸關,西起黃河轉彎處的偏關,東西延綿千余公里,南北亦有數(shù)百公里。其范圍之大,為明代的九邊。到了崇禎朝末年,陜西延川人姜瓖時任鎮(zhèn)朔將軍印大同總兵官,此時大同地區(qū)所使用的流通貨幣是北直隸京版標準錢,直徑26.7毫米,5.2克。該錢端莊周正,是崇禎通寶中較為規(guī)制的一種。明末爆發(fā)了以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為的農(nóng)民起義,進而席卷中原地區(qū),成燎原之勢。起義軍與明朝在反復較量中,也波及到姜瓖所鎮(zhèn)守的大同。崇禎十七年(1644年)二月,闖王李自成親率主力進破汾州(今山西汾陽),分向潞安(今山西長治)、河曲、靜樂,遂長驅太原陷之,然后北向大同。大同總兵官姜瓖見情勢不妙,秘密派人送上降表,有意歸屬大順起義軍。據(jù)《甲申傳信錄》載:“闖軍遂入城,定之。綁姜瓖至,定其叛國之罪,欲斬之,奉闖將張?zhí)炝談襻?,未戮?!比铝眨钭猿呻x開大同時留下張?zhí)炝?、柯天相、張黑臉掌控大同,而姜瓖雖然仍被封為總兵,但已無實權。根據(jù)錢幣研究發(fā)現(xiàn),此時大同地區(qū)流通的是起義軍大順政權的鑄幣“永昌通寶”西安版,直徑24.5毫米,重4.11克。三月十五日,李自成北京,明思宗朱由檢自縊煤山,明王朝覆滅。進入京城的李自成為瓦解明軍殘余勢力,多次遣使招降明山海關總兵吳三桂,吳三桂起初有意歸順,率軍離山海關進京,行至半路時得知其父吳襄在京遭農(nóng)民軍拷掠,于是打著為崇禎帝復仇旗號,拒降李自成,還師山海關。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與吳三桂進行“一片石戰(zhàn)役”,吳軍漸漸不支,迫于時局,吳三桂乃降于清朝攝政王多爾袞,兩軍聯(lián)手擊潰大順軍。李自成率殘兵逃回京城。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稱帝,隨即將吳三桂一家老小全部抄斬。次日,李自成火燒紫禁城和北京的部分建筑,率軍退出北京城。得知李自成敗逃,本來就不被大順政權重用的姜瓖有了自己的想法。崇禎十七年四月清將吳惟華率兵進攻大同,六月初六,姜瓖率親信撲向帥府將大順起義軍守將柯天相、張?zhí)炝盏葰⑺篮螅督登逵⒂H王阿濟格,仍舊被委以總兵職務,并協(xié)助清軍鎮(zhèn)壓陜北大順軍高一功部。
康熙元年(1662年)清下令停鑄上代“順治通寶”錢,而改鑄“康熙通寶”,并規(guī)定以后凡是嗣位改元,所鑄錢制皆如此例??v觀康熙一朝,在全國開設了大大小小總共二十四處鑄錢局。由于受當時冶鑄工本和錢幣私鑄等問題的影響,每一文康熙錢曾分別重一錢四分、一錢、七分,這樣一來便產(chǎn)生了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大、中、小三種不同重量的“康熙通寶”錢??滴跬▽毭嫖目瑫弊x,背記局,分“滿文”、“滿漢文”二種,滿文錢仿“順治四式”,錢背滿文“寶泉”、“寶源”左讀,是戶、工兩部所造。滿漢文錢仿“順治五式”,穿左為滿文“寶”,穿右為漢文記局名。后人為收藏和研究方便,將滿漢文紀地的局名編在一起,形成了一首押韻、順口的康熙錢“背文詩”。詩云:同福臨東江,宣原蘇薊昌。南河寧廣浙,臺桂陜云漳。這首詩將“康熙通寶”錢背滿漢文的二十局都囊括其中。所以有人將康熙的這套錢稱為“詩文二十品”。此錢幣正面以楷書書寫“康熙通寶”四字,字體剛勁有力,從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讀,中間有方孔。背面左右用滿文寫有錢局的名稱,其為圓形方孔的銅幣,形狀外發(fā)天,內地法,取義精宏。在日光的照射下散發(fā)出熠熠光輝。觀其圖,造型圓潤端莊,字跡清晰深俊,包漿渾厚溫潤。整體印制規(guī)整,錢型厚重,文字美觀大方,幣面書法筆力挺拔秀美,工筆雕刻細膩,銹色自然流暢,古樸大氣,是康熙年間錢幣鑄造的,彰顯出樹一幟的氣貌,歷史收藏價值與市場價值??滴蹉~錢。但是至今我們僅見有“鞏”、“西”兩字,其它尚未見到實物,目前對此還有一定的爭議??滴跬▽氝€有俗稱的羅漢錢,相傳是年羹堯熔黃金羅漢所鑄,色澤呈金黃色,康熙的熙字較通俗寫法少一豎。其中有背大清及龍鳳紋飾的宮錢,為收藏家所鐘愛。另有福建寶福局于康熙60大壽時起鑄有背穿干支的賀壽錢,每年一品,直至1722年康熙帝晏駕,一共十年,共得十品,存世。另有雕母,樣錢流世,均為當今至為的品種。
我國的錢幣收藏市場起步較晚,大概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由臺灣商人引入,然后在九十年代開始興盛,截止2025年,也不過才發(fā)展了四十年時間,遠不及歐美國家,而且我國人數(shù)眾多,錢幣收藏作為簡單,人人可為的行業(yè),具有重大潛力。錢幣是人人都會使用接觸的,具有普遍性和高認可度,它沒有瓷器古董那么高深,價格也平民,更沒有書畫那么高雅晦澀,也不如玉石那般沉重小眾,因此錢幣收藏是所有藏品中具發(fā)展?jié)摿Φ膸欧N,未來必然大放異彩。如今應該收藏哪些錢幣呢?其實這個問題應該根據(jù)個人經(jīng)濟實力來確定。對于口袋富裕的收藏者而言,那么龍頭幣種依然是,它們存世量,任何時候都是排頭兵,雖然行情不好時,下跌幅度較大,但行情上漲時,也是漲幅大的幣種。一版幣的十二珍品,四大天王,二版幣的蘇三幣,三版幣的五珍,四版幣幣王以及80100,紀念鈔鈔王,紀念幣幣王,軍閥銀元,早期北洋龍,明清紙幣,銀錠都是很不錯的選擇。清朝共有十位皇帝,十位皇帝在位期間均鑄造發(fā)行過方孔圓銅錢:順治通寶、康熙通寶、雍正通寶、乾隆通寶、嘉慶通寶、道光通寶、咸豐通寶、同治通寶、光緒通寶和宣統(tǒng)通寶。從光緒時期開始發(fā)行銀元。作者收集了近期市場上有關清代銅錢的報價供廣大愛好者參考,
方孔錢是我國古代錢幣中常見的一種,是指中間有方孔的圓形錢幣,由環(huán)形錢演變而來,成為我國古代銅錢的固定形式。圓形方孔錢在形制上完全符合“天圓地方”傳統(tǒng)哲學觀念,所以在中國通行了兩千多年,無論是秦統(tǒng)一中國后頒行的半兩錢、漢代通行的五銖錢,還是唐代以后通行 的各種“通寶”、“元寶”,在形制上都完全一樣。由于歷代帝王將相和文人藝術家的參與,使小小的錢幣成為文化藝術的載體和結晶,擁有一段悠久而豐富的歷史??滴跬▽殻櫭剂x就是在清圣祖康熙年間(1662-1722年)鑄成并在清代流通的貨幣。作為我國的古代錢幣之一,康熙通寶是非常具有考古價值的。由于當時社會秩序相對穩(wěn)定,經(jīng)濟發(fā)展迅速,并且世界各地通商貿(mào)易頻繁,貨幣經(jīng)濟也十分發(fā)達。所以康熙年間的錢幣通常都鑄造得非常,大都很規(guī)整,錢型厚重,文字美觀大方,因此康熙通寶也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
第三套人民幣“五珍”(亦稱“五朵金花”)的品種和排序,在藏友間存有不同看法或不小的爭議,以下是其中一種,即“背綠水印1角”、“棗紅1角”、“古幣水印車工2元”、“古幣水印拖拉機1元”、“五星水印煉鋼5元”。這張紙幣發(fā)行于1966年1月10日,年號“1962”,為三字冠7位號碼,空心五角水印。正面采用雕刻板印制工藝,有凹凸感,背面膠印無凹凸感?!氨尘G水印1角”因其背面為綠色且有水印而得名,也因其背面顏色與此前發(fā)行流通的同為第三套人民幣的2角背圖顏色相似,在使用時易被混淆,于1967年12月開始回收,市場流通時間不足2年,成為第三套人民幣中發(fā)行量少、發(fā)行時間短、存世量少的1角紙幣。物以稀為貴,量因少,“背綠水印1角”是一顯著例證。這張紙幣市場上一張難求,五連、十連更是。藏界公認,有了一定量的“背綠水印1角”就有了第三套人民幣大全套的話語權。其價格在2024年春拍中創(chuàng)下單張5萬元的紀錄,約占第三套人民幣27張大全套總價的60%-70%,第三套人民幣“幣王”。鑒于其幣當時的特殊歷史原因,被嚴苛回收銷毀,使其存世量驟減,收藏價值倍增,市場價格遞升,成為人民幣紙幣稀有珍品。第三套人民幣2元發(fā)行于1964年4月15日,年號“1960”,因其券面正面主景圖案為車床工人形象,故稱“車工2元”,退出流通時間為2000年7月1日。“車工2元”因為水印不同有兩個版本,一是古幣與空心五星混合水印版,是為“古幣水印車工2元”,簡稱“古幣車工2元”,二是五星水印版。
齊國以 “齊大刀” 確立了刀幣的藝術,其 18 厘米的標準長度暗合人體工學設計,六枚刀幣首尾相接可組成圓環(huán),契合《周禮?考工記》中 “合六面成規(guī)” 的禮制要求。燕國的尖首刀、趙國的圓首刀,則在形制上呈現(xiàn)出從實用到抽象的演變軌跡。契刀五百則以青銅鑄造,刀環(huán)刻 “契刀”,刀身銘 “五百”,雖無錯金工藝,卻與金錯刀共同構成新朝貨幣體系的基石。王莽出身外戚世家,卻以 “克己復禮” 的儒生形象崛起。他早年散盡家財賑濟災民,中年以 “安漢公” 身份推行 “王田制”,試圖通過恢復井田制解決土地兼并。公元 8 年,王莽代漢建新,開啟了中國歷史上激進的改革實驗。他仿照《周禮》重構官制,將大司農(nóng)改稱羲和,御史更名執(zhí)法,甚至將長安改名為 “常安”,試圖以復古之名行之實。在貨幣改革領域,王莽展現(xiàn)出驚人的創(chuàng)造力。居攝二年(公元 7 年),他推出 “寶貨制”,將貨幣分為五物(金、銀、龜、貝、銅)六名(錢貨、金貨、銀貨、龜貨、貝貨、布貨)二十八品,其中刀幣占據(jù)核心地位。這種復雜的貨幣體系遠超當時社會的接受能力,終導致 “農(nóng)商失業(yè),食貨俱廢” 的局面。王莽的貨幣改革給民間帶來深重災難。一刀平五千重約 30 克,卻規(guī)定其價值等同于 5000 枚五銖錢(約 17.5 公斤),這種嚴重的虛值設計本質上是對財富的掠奪。民間被迫以物易物,甚至出現(xiàn) “父子夫婦相向啼哭” 的慘狀。頻繁的幣制更迭更使經(jīng)濟陷入癱瘓,史載 “百姓憒亂,其貨不行”,私鑄之風盛行,一家盜鑄,五家連坐為奴婢。社會矛盾在多重壓力下激化。公元 17 年,荊州饑荒引發(fā)綠林起義;次年,瑯琊人樊崇率赤眉軍揭竿而起。王莽為籌措軍費,不僅加重賦稅,還強征邊民入伍,導致 “邊民流亡,盜賊并起”。地皇四年(公元 23 年),綠林軍攻入長安,新朝在混亂中覆滅,王莽本人也身首異處。一刀平五千是王莽在居攝二年(公元7年)進行次幣制改革時鑄造的一種大額貨幣。這種錢幣造型特,上部呈方孔圓形,下部為刀形,刀身上鑄有“平五千”三字,表示其價值相當于五千枚五銖錢。一刀平五千采用了錯金工藝,將“一刀”二字鑲嵌黃金,顯得格外華麗。然而,這種錢幣的實際價值與面值相差懸殊。一枚一刀平五千的重量約為21.25克,而它所代表的五千枚五銖錢的重量則遠遠超過這個數(shù)值。這種虛值貨幣的發(fā)行,實際上是王莽掠奪民間財富的一種手段。通過強制推行這種貨幣,可以將百姓手中的財富集中到國庫,用于支付龐大的軍政開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