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朱瞻基(1398年-1435年1月31日)漢族,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代宣德年間景德鎮(zhèn)御窯廠燒造的青花瓷器,在中國陶瓷發(fā)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以其古樸,典雅的造型,晶瑩艷麗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紋飾而于世,與明代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相比,其燒制技術達到了高峰,成為我國瓷器名品之一,其成就被稱頌為“開一代未有之奇”。《景德鎮(zhèn)陶錄》評價宣德瓷器:“諸料悉精,青花貴。”
宣德官窯青花在用料上,宣德青花瓷盤用元代剩余的進口料或鄭和下西洋帶回來的“蘇泥麻青”料,中文譯為玻璃藍,燒出的瓷器呈色黑藍,深沉濃艷,有著自然暈散的藝術效果,料色熔融在釉中,好似深入胎骨一樣,特別濃色處出現(xiàn)銀黑色結晶斑點,在定光線下有錫光色,而且呈三角形結晶,用手撫摸釉面凹凸不平。清《南窯筆記》宣窯中講宣德青花“宣窯一種,極其精雅古樸,用料有濃淡,墨勢渾然而莊重,青花有滲青,鐵皮銹者?!庇眠@種青料描繪的紋飾具有中國畫的水墨韻味,被視為無法模仿的特色。宣青所燒出的青花帶有如此多的鐵結晶斑點是怎樣形成的呢﹖這是由于鐵離子本身帶有負電,當青花在窯內燒制時經(jīng)過熱運動產生分解反應和化學反應的作用,鐵離子相互吸附而積聚,在高溫下凝聚成晶點晶塊分布在青花層面上。由于受熱的膨脹而深入到胎里凸出到釉面,這種釉面上分布的晶體如行云流水有動感。這就是宣德青花黑鐵結晶體所形成的機理。
宣德青花胎的問題,業(yè)內人士都說露胎為細砂底,其實宣器的砂底上面抹一層釉漿或護胎土的不在少數(shù),以起到一種護胎作用。至于火石紅的問題,有的有火石紅,有的沒有,這是因為它形成于二次氧化的結果,胎里的鐵在還原氣氛中應呈現(xiàn)青白色,在爐內接觸到氧,才能產生火石紅,這是火石紅形成的機理。
宣德青花的釉泡問題,宣德青花的釉泡是大、中、小分布在釉膜下的。所謂釉膜是古玩行中的稱謂,實際上它是連續(xù)相玻璃介質上面的一層硅磷膠 它高低不一,大小不同懸浮在釉面下,這是由于胎釉原料中的吸附水,結構水,以及自然水在沸點以上的高溫中汽化而形成、受高熱膨脹直向釉面沖刺,一直沖到硅磷膠下面,無力再沖破而停留,這樣就形成大小不一,深淺不同,分布不均而懸浮的釉泡,而這種釉泡它是受到釉的化學結構、釉的細度以及高溫黏度和窯溫制約的。宣德釉富含堿金屬元素,故高溫黏稠度大,釉泡的沖刺阻力也就大;由于水分含量分布不均,所以也就形成大小不同高低參差的懸浮氣泡在硅磷膠下面。這就是宣德釉泡形成的機理,
陶瓷界素有“青花貴宣德,彩瓷貴成化”之說。說起明代青花瓷,不能不提“宣青”。明代是中國青花瓷器生產的黃金時期,而宣德朝則是明代青花瓷制作的頂峰階段,其成就被稱頌為“開一代未有之奇”。宣德青花瓷之胎質、底釉、繪畫,無一不精。宣德青花瓷器造型敦厚端莊,釉面青亮,紋飾細膩豪放,筆法瀟灑,一向被列為明代青花之冠。近兩年的宣德青花大碗可是備受藏家追捧與青睞,每一件都是價格不菲,2017年4月5日,一件“宣窯青花魚藻紋大碗”以2.29億港幣成交,創(chuàng)造了宣德青花天價記錄。宣德青花素來貴重,縱觀近幾年宣德青花瓷漂亮的成交記錄,這些宣德時期的傳世上品皆以高姿態(tài)出現(xiàn)在人們的眼前,在古瓷專場上搶盡風頭,頻頻出現(xiàn)成交。請君欣賞我珍藏的大明宣德青花三果紋花口碗,分享價值,認寶贏財富人生。
明宣德青花瓷器拍賣成交記錄:
拍品名稱成交價(萬)拍賣日期
明宣德 青花魚藻紋十棱菱口大盌------22,903.75萬2017-04-05
明 宣德 青花纏枝蓮托八吉祥合盌----5,128.75萬 2017-10-03
明 宣德 青花夔龍罐-----------------------3,553.75萬 2017-10-03
明宣德 青花螭龍紋大罐----------------1,828.50萬 2017-06-08
明宣德 青花象耳方瓶-------------------1,416.00萬2017-04-15
明宣德 青花折枝花果紋葵口碗------1,150.00萬2017-12-04
明·宣德 青花藏文玉壺春瓶-----------777.71萬2017-06-29
明宣德 青花纏枝蓮紋大罐 -----------700.00萬2017-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