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拍賣的舞臺上,明清佛像屢屢綻放璀璨光芒,不斷刷新價格紀(jì)錄。香港蘇富比 2013 年秋拍中,一尊明永樂銅鎏金釋迦牟尼佛坐像驚艷亮相,終以約 2.36 億港元的成交價震撼落槌,一舉刷新中國雕塑世界拍賣紀(jì)錄,榮膺 “世界貴佛像” 的桂冠。這尊佛像不僅工藝絕倫,更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成為。同樣是明永樂時期,一尊銅鎏金大威德金剛像在 2017 年 10 月的拍賣中,拍出了 1.32 億港元的,其特的造型、威嚴(yán)的法相以及的鎏金工藝,讓藏家們趨之若鶩。還有明宣德御制銅鎏金自在觀音坐像,在 2021 年北京保利春季拍賣會中,以 1.265 億人民幣的成交價奪得佛像春拍成交之冠,這尊觀音像體量高大恢弘,通高達 1.5 米,氣勢撼人,融合了漢藏藝術(shù)之優(yōu)長,充分展現(xiàn)了明代藝術(shù)氣象,極為珍罕。
明清佛像在造型風(fēng)格上各具特色,蘊含著鮮明的時代印記,為鑒定提供了關(guān)鍵線索。
明代佛像整體風(fēng)格莊嚴(yán)肅穆,又不失靈動飄逸。面相多豐滿圓潤,細眉長目,高鼻薄唇,額頭寬闊,大耳下垂,神情莊重而柔和,展現(xiàn)出超凡脫俗的氣質(zhì)。身材比例適中,較為勻稱協(xié)調(diào),衣著輕薄貼身,線條流動柔和,衣褶轉(zhuǎn)折自若,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暢,仿佛能隨風(fēng)飄動,凸顯出造像的動感與韻律。菩薩像更是肩寬腰細,袒露上身,身姿婀娜呈 S 型,盡顯溫婉婀娜之態(tài);瓔珞、佩飾精密繁復(fù),雕琢細致入微,彰顯出華麗尊貴。寶冠葉片作鏤空狀,正中葉片呈彎月形,為明代典型特征。臺座方面,多為束腰式仰覆蓮座,造型寬大,蓮瓣寬肥,呈一周對稱分布,蓮瓣圓潤,底沿外卷,邊緣常飾有連珠紋一周,時代特色。
贗品同樣是一尊 “銅鎏金釋迦牟尼佛坐像”,高度亦約 30 厘米。初看造型與真品相似,但細察之下,破綻頻出。面相雖也豐潤,卻略顯呆板,雙目目光呆滯,缺乏神韻;眉毛細短,刻畫生硬;嘴唇厚實,嘴角弧度不自然。身材比例略顯失調(diào),上身偏長,下身較短;袈裟質(zhì)感生硬,衣紋處理粗糙,褶皺不自然,似用工具硬刻而成,毫無靈動飄逸之感;手部比例不協(xié)調(diào),手指短粗,關(guān)節(jié)僵硬。蓮座蓮瓣扁平,形態(tài)單一,雕刻粗糙,無卷草紋裝飾;底沿外撇角度過大,連珠紋排列稀疏、大小不均。鎏金層薄且色澤發(fā)青,金色浮于表面,多處有脫落、斑駁跡象,露肉處脫金極不自然,明顯是人為做舊。
通過這組真假佛像對比,可清晰洞察明清佛像在造型、工藝、材質(zhì)、神韻等多方面的顯著差異。收藏者在品鑒佛像時,務(wù)必綜合考量各要素,練就一雙慧眼,方能在浩如煙海的佛像收藏領(lǐng)域覓得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