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的石碑刻記著這座祠堂所屬家族的歷史以及修建祠堂的經(jīng)過,有的還附有為建造祠堂出錢出力的族人名冊。北京頤和園萬壽山前立有一座很大的石碑,正面有清乾隆皇帝書寫的“萬壽山昆明湖”題記,背面刻記修建清漪園(頤和園原名)的過程,所以它既是提名碑,同時也是一座記事碑。北京明十三陵、河北遵化清東陵和河北易縣清西陵,在這些陵墓建筑群中,石碑也兼有題名與記事的功能。
寺廟里的石碑為數(shù)多,它們多立于之前,中軸線的兩側(cè)。碑上多刻記與寺廟有關(guān)的事跡,包括寺廟性質(zhì)、建廟過程、寺廟興衰等等。有的寺廟由于歷史悠久,記載這些內(nèi)容的石碑數(shù)量增多。例如山東泰山下岱廟是歷代帝王祭拜泰山,舉行封禪大典的地方,傳說開始于秦漢,如今廟內(nèi)建筑雖然多為明、清兩代所建,但自古留下的石碑卻多達150余座。其中有珍貴的泰山秦碑,刻有唐代詩人杜甫名詩“望岳詩”的“望岳碑”等。
石碑作為紀念物或標記的豎石。多鐫刻文字,意在垂之久遠。碑是立在宮殿、陵墓或寺廟中記事的石塊。石碑由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組成。
1、碑首早期有圓首形和尖首形兩種。這大約與周代琬圭和琰圭兩種禮玉有關(guān)。自魏晉以后碑首逐漸發(fā)展成盤蝻紋裝飾浮雕。
2、碑身是碑的主體部分。一般是豎長方形的巨石。碑的正面叫“碑陽”。以刻文字為主。古代刻碑的通例是碑額為標題。采用隸書體。稱為“題額”;采用篆書體的。稱為“篆額”。碑的背面叫“碑陰”。
3、碑座是安放碑身的石座,稱為“趺”。早期的趺座為簡單的長方形,四面各有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四神”。
臥碑
臥碑從字面意思理解就是睡臥姿勢的墓碑,就是墓碑的背面和地面貼合。墓碑的正面朝向天空,這種墓碑往往石板厚度會比較厚。臥碑也有三種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分別為平臥碑,斜臥碑,異形臥碑。臥碑由傳統(tǒng)立碑演變而來,只有立碑底座的部分,將其臥放在地面上,故稱為臥碑,臥碑從字面意思理解就是睡臥姿勢的墓碑,就是墓碑的背面和地面貼合。墓碑的正面朝向天空,這種墓碑往往石板厚度會比較厚。有碑文鐫刻其上。
石碑的大小形狀
立的石碑大小也是有講究的,過大過小都不宜,一般大小范圍是低不過腹,高不過頸,直觀并不是越大越高就越好的。墓碑形狀,一般來說是長方形的。但是現(xiàn)在也有追求美感,興起藝術(shù)墓碑的,造型多樣,不管用哪種碑形,不能太窄或是太寬,好是能夠配合墓地大小來定,要看上去很協(xié)調(diào)匹配,不能看上去很突兀。
現(xiàn)代墓碑石材常用的花崗巖為黑色、灰色以及白色等這些表面顏色一致的石材,且拋光面無色線雜質(zhì)。當然,部分大理石也會被用作石雕墓碑的材料的地板,例如五蓮紅、槐花綠。每一套墓碑的形狀、尺寸都不盡相同,因此并不能完全采用流水線的機械設(shè)備加工,只能根據(jù)石材墓碑的規(guī)格各種的不同形狀使用不同的加工方式?,F(xiàn)在為了節(jié)約土地大部分石材墓碑都在1.2米左右和1 米左右的規(guī)格,墓碑的選材因此顯得尤為重要!在石材墓碑墓群的選材上應(yīng)盡可能地象似,這樣才能墓碑的莊重性和嚴肅性。山東墓碑產(chǎn)業(yè)在經(jīng)過幾十年的發(fā)展后逐漸地選定了幾款常用的材質(zhì):中國黑、蒙古黑、山西黑花崗巖、五蓮紅、漢白玉、芝麻白等石材,這些石材外表穩(wěn)定,密度相近且顏色純凈,非常適合做墓碑。
當然,由于石材是資源,隨著時間的流逝會有新的石材或是其他更好的材質(zhì)來替代石材作為墓碑的主要用材也并無可能。我們都知道墓碑常用的石材有中國黑、青石、山西黑、五蓮紅、漢白玉、槐花綠等各類花崗巖或者大理石,不同的石材外觀顏色不一樣,所制造出來的墓碑觀賞效果也不盡相同,代表的寓意也不一樣。
花崗巖物理性質(zhì)出色,顏色美觀,紋理豐富,適合長時間保存,理所當然常用于紀念碑石材。當然,大理石,漢白玉,玄武巖,灰?guī)r等石材也是非常的紀念碑石材。
采用花崗巖作為石雕墓碑的主要原料,就是保持了每一套墓碑成百上千年的樣貌不變。花崗巖經(jīng)過雕琢、打磨、拼裝后就是一套成品墓碑,完全沒有經(jīng)過任何的化學加工,都是純物理加工方式,一點都不會改變花崗巖的內(nèi)在結(jié)構(gò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