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把外國流入的銀鑄幣稱為洋錢,把中國自鑄的銀幣稱為銀圓(元),銀幣。十五世紀末銀元開鑄于歐洲。十六世紀時,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大量鑄造,明代萬歷年間(1573年—1620年)開始流入中國。但獲得廣泛流通則是十九世紀四十年代以后,從通商口岸流布于內(nèi)地各省。
初學(xué)錢幣知識的愛好者,普遍面臨的一個問題是怎樣迅速的判斷古錢的價值,即古錢幣的歷史價值、科研價值、藝術(shù)價值、經(jīng)濟價值。錢幣按材質(zhì)可以分為:金、銀、銅、鐵、錫、鉛、鋁、鋅、鎳、紙、布、木、玉、石、陶、泥、瓷、竹等種類。其質(zhì)地的變化隨著時展而不斷演變。夏商時期主要是貝幣,貝幣出土的有陶貝、泥貝、石貝、玉貝、骨貝、海貝、蚌貝。殷商時期進人金屬鑄幣時代,出土有銅貝幣、包金貝幣。在秦始皇統(tǒng)一貨幣之前,各個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材料作為商品交換的媒介物。除金屬幣處,有竹制幣、木制幣、皮幣、布綿等。秦朝以后以銅、鉛、錫等混合金屬為主要鑄幣原料。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金融事業(yè)的興盛,出現(xiàn)多種材質(zhì)的貨幣共存互換的局。
90版50元價格良好是它的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從90版50元近期的價格來看,它的價格還是比較的,作為和90版50元一同成長的小朋友,個人還是比較親睞這一版的。作為見證了90年展的一款,自然是少不了它的歷史意義,見證了開放的力度,這才是90版50元為什么能夠吸引那么多目光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