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沿海地區(qū)流通的是西班牙銀元(Spanish Carolus dollar),又稱柱洋、本洋、佛頭。系1535-1821年間西班牙在拉丁美洲(墨西哥、秘魯?shù)鹊兀╄T造的銀幣。16世紀末,本洋開始流入我國,但到鴉片戰(zhàn)爭前,僅作為士大夫的一種玩物或收藏品,并沒有成為真正的貨幣。
晚清流入中國的外國銀元還有:英國貿(mào)易銀元,因幣面鑄有一個持杖的不列顛女神站像,俗稱人洋或站洋、站人(是英國在印度境內(nèi)和在香港專為在中國境內(nèi)流通而鑄造的一種銀元,背面鑄有中國圖案花紋及中文“壹圓”兩字。該幣由香港、新加坡、上海等地的英國銀行發(fā)行,總共發(fā)行約1.5億枚,流行于兩廣、閩浙、滬寧一帶);日本銀幣,因幣面有龍紋,俗稱龍洋或龍番;其他尚有美國的貿(mào)易銀元、法國的安南銀元等。
以孫中山為臨時大的中華民國臨時在南京成立,于3月間公布了《幣制綱要》,確定銀元為貨幣單位,規(guī)定每單位銀幣的總重量為26格蘭姆,約合庫平六錢九分七厘,成色為90%。當年鑄成了有孫中山頭像的開國紀念幣。由于所鑄數(shù)量很少,市面很難見到。先后鑄造了“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等系列硬幣,其中也有銀元。
銀元,又稱銀幣、 洋錢, 清代為“龍洋”、“大洋”, 民國“大頭”居多, 為袁世凱、孫中山大頭像。孫像開國紀念幣又稱“小頭”,背帆船又稱“船洋”。隨著存世量的不斷減少、收藏與愛好者的不斷增多,銀元造假賣假成了一些人牟利的手段,引人上當受騙。源于此,如何鑒別真假銀元已成為收藏愛好者不可缺少的知識。結(jié)合本人所學(xué)知識和多年的收藏鑒別經(jīng)驗,現(xiàn)介紹幾種粗淺的鑒別方法,供初涉銀元收藏的愛好者參考。
夾餡銀元:它的外層包裹兩層銀皮,銀層比較厚,磨擦一般不易磨出痕跡。這種夾餡銀元是假銀元為常見的一種,內(nèi)夾銅、鐵、鋼、鉛、鋅、錫等多種成分,敲擊出來的聲音厚實、短促沉悶,沒有轉(zhuǎn)音,重量比真銀元輕,通常不足25克。
看外形。真幣采用壓力適度的沖壓,將銀幣冷壓成各種文字、圖案、花紋,其色澤光鮮自然,紋飾深淺適度,邊緣線條粗細均勻,間距也疏密一致。人像、發(fā)絲、胡須、穗芒等細微之處清晰有度,毫不雜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