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釉——釉料中的含鐵量降低到0.75%以下,施于潔白的瓷胎上,入窯經(jīng)高溫燒制,就會產(chǎn)生白釉。中國目前所見早的白釉,是東漢墓葬出土的白瓷。唐代邢窯白瓷、宋代定窯白瓷、元代景德鎮(zhèn)窯卵白釉、明代永樂甜白釉、明清德化窯象牙白釉等都是有名的白釉品種。
越窯
該名稱早見于唐人陸龜蒙的《秘色越器》一詩,系對杭州灣南岸古越地青瓷窯場的總稱。其形成于漢代,經(jīng)三國、西晉,至晚唐五代達到全盛期,至北宋中葉衰落。中心產(chǎn)地位于上虞曹娥江中游地區(qū),始終以生產(chǎn)青瓷 主,質量。陸羽《茶經(jīng)·四之器》中評述茶碗的質量時寫道:"若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 ;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陸羽煮飲綠茶,故極推崇越瓷。
宋代官窯瓷器在世上極其,原因在于宋代官窯瓷器的私密性、非商品化生產(chǎn)等特點。宋代官窯瓷器不做隨葬品,所以在宋代墓葬發(fā)掘中沒有發(fā)現(xiàn)。因此對于傳世的宋代官窯瓷器的真?zhèn)尉鸵鹆艘恍┤说膽岩?。有位山東學者認為傳世的宋代官窯瓷器都是贗品。此說一出,引起瓷界廣泛爭論。目前絕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傳世宋代官窯瓷器是真品,也是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