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元,又稱銀幣、 洋錢, 清代為“龍洋”、“大洋”, 民國“大頭”居多, 為袁世凱、孫中山大頭像。孫像開國紀念幣又稱“小頭”,背帆船又稱“船洋”。隨著存世量的不斷減少、收藏與愛好者的不斷增多,銀元造假賣假成了一些人牟利的手段,引人上當受騙。源于此,如何鑒別真假銀元已成為收藏愛好者不可缺少的知識。結合本人所學知識和多年的收藏鑒別經驗,現(xiàn)介紹幾種粗淺的鑒別方法,供初涉銀元收藏的愛好者參考。
鉛質銀元:是以鉛充銀、外為銀皮內夾鉛質之銀元,圖案與真銀元基本上沒有差別,但敲擊出來的聲音比較厚實,發(fā)悶,陰沉而帶嗒音,用火烤熱,隨之變形,鉛即流出。
夾餡銀元:它的外層包裹兩層銀皮,銀層比較厚,磨擦一般不易磨出痕跡。這種夾餡銀元是假銀元為常見的一種,內夾銅、鐵、鋼、鉛、鋅、錫等多種成分,敲擊出來的聲音厚實、短促沉悶,沒有轉音,重量比真銀元輕,通常不足25克。
市場上發(fā)現(xiàn)的批量偽造銀元,主要采用銅鎳等合金鑄造而成,其特點各異:有的仿照民國三年“袁大頭”銀幣圖案,其顏色為白灰?guī)嗌瑹o光澤,聲音尖短,類似其他私版;有的直徑比正常銀元小1毫米左右,重要的是其質量總在20克上下。還有少數(shù)的是用銅、鉛、錫等金屬鑄造的假銀元,外表鍍銀,其特點為銅質鑄造的假銀元版圖粗糙,音尖短而量輕,磨掉表面銀色多呈現(xiàn)微黃,質量為21克左右;用錫、鋁鑄造的假銀元,則圖案模糊,質軟無彈力,聲音低沉。將銀色磨去,錫質的為青灰色;鋁質的為青黑色,質量均在20克左右。
大洋即銀元(又名銀圓),指代舊時使用的銀質硬幣。大洋為圓形,價值相當于七錢二分白銀。主要有袁大頭等。大洋錢的簡稱,跟“小洋”相對。大洋是清末到民國期間各種流通的“壹圓”型銀幣的統(tǒng)稱,基本屬性是:重量在27克左右,成色在90%左右。主要包括:西班牙本洋、墨西哥鷹洋、法屬印支坐洋、日本龍洋、英國站洋、奧匈帝國“大奶媽”、(清朝)各種龍洋、(民國)大頭、小頭、船洋、漢版等,甚至荷蘭的2.5盾、法國/比利時的5法郎等等,也就是說凡是符合這個規(guī)格的都可以認為是大洋(這是當時中國放任銀幣自由鑄造、流通的結果)。
近代中國所謂“大洋”,即“大洋錢”,通常是指作為主幣,重量在27克左右,含銀量在90%上下,價值約相當于庫平白銀七錢二分左右的銀元。其中常見的代表就是面值“壹圓”的袁像銀幣。故而“銀元”有時也被寫作“銀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