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白釉:樞府瓷器釉色白微青,呈失透狀,頗似鴨蛋殼色,因此得名卵白釉瓷。
樞府瓷:由于在印花紋飾中多出現(xiàn)“樞府”字樣,人們又稱之為樞府瓷或樞府密器。
元代朝廷喜愛卵白釉瓷,常命景德鎮(zhèn)窯燒制供官府使用,傳世品以元代高軍事機(jī)構(gòu)“樞密院”定燒的卵白釉瓷為多見。
樞密院定燒瓷在盤、碗器的紋飾中印有“樞”、“府”二字款,卵白釉瓷延燒到明初。
器形:樞府瓷器型豐富多樣,但以盤、碗、執(zhí)壺和高足杯等小件器皿為主,大件器物很少見。其中,折腰碗是樞府瓷的典型器形。
胎體:樞府瓷胎骨潔白,胎質(zhì)堅(jiān)硬,胎體厚重,瓷化程度高。
釉色:樞府瓷釉色白微青,呈失透狀,釉層較厚。早期器物釉中含鐵量較高,釉色白中泛青;晚期釉內(nèi)含鐵量減少,釉色趨于。
紋飾:樞府瓷多以印花為裝飾手法,圖案花紋主要為纏枝蓮、花、蝴蝶、云龍、云鳳、孔雀、牡丹等。除“樞府”外,還有“太禧”、“福壽”、“和”、“?!?、“良”等單個(gè)吉祥字樣銘。印有五爪龍的為宮廷用器。
底足:樞府瓷圈足有小足、大足之分,但都比元代其他瓷器顯得規(guī)整。器底常有乳凸突起和明顯的旋紋,足沿有淡淡的火石紅現(xiàn)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