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jīng)有位藏家花大價錢買了一幅宋朝的古畫。一般人來看,確實是宋朝的畫,但仔細研究會發(fā)現(xiàn)那件東西純粹是拿宋朝的殘畫拼接起來的。造假者把各種宋朝的殘畫拼接起來,組成了一幅新的畫,還冠以出自名家之手,蒙了很多人?,F(xiàn)在很多造假者手段很高明,把古畫拼接、嫁接、挪位,很有隱蔽性。從繪畫材料上鑒定書畫真?zhèn)?003年10月5日下午,我應海南收藏家協(xié)會何翔先生之約做現(xiàn)場書畫鑒定。當場有一位收藏家拿著三幅古畫求鑒,一副為清林舒的《山水圖》,另幅為日本畫《花鳥圖,第三幅是清方琮的《山水圖》條幅,長約四尺,寬約1尺2寸,絹本,淺設(shè)色。本畫所用材料為粗絹,裝裱材料為清末民初所用粗制花綾。山水風格有唐伯虎格調(diào),但屬筆觸較之粗獷的大斧劈皴。畫之上端留空也較大左下角有小楷書“臣,方琮恭繪”,數(shù)字,后鈐小印兩方。初視之,印象不真。
有一種復舊方法能使兩幅作品幾乎完全相同,這就是揭裱舊字畫。自明朝以來,書畫常用的質(zhì)料是宣紙,宣紙經(jīng)特殊工藝制成,與紙不同。如果宣紙在制作時一次成形,其厚薄多不均勻,因此必先作極薄的一層,根據(jù)其價格宣紙可以加層。一般普通的宣紙也有二三層,厚的有四五層之多。因此,一張宣紙也可以再分揭為數(shù)張。這樣,書畫原作一經(jīng)商人之手,必設(shè)法揭出若干層。由于宣紙用墨極易渲染,幾乎每層都可以浸透畫家的筆墨,但揭層越多,筆墨越淡,每層的原作也比較淡,作偽者便再用宣紙裱數(shù)層,墨跡輕淡之處再照樣添補,新墨如很明顯,再用熏舊之法使其變舊變暗,真?zhèn)伪汶y以分辨。不知此情的人在將古舊書畫或名人書畫送給裱工裝裱時,上一層筆墨俱佳者往往被他們揭去,被騙后也不知所以。
收藏品價格表,古董鑒定上子謀收藏鑒定網(wǎng)
有個網(wǎng)友給我的帖子上留言
“喜歡在地攤上或者喜歡聽故事的人通常為老先生”。結(jié)合他對我藏品的評價,我就知道他對“老先生”的稱謂是諷刺還是肯定。不過我還是毫無忌諱地說:我一些收藏知識來自與地攤經(jīng)營者的交流。
在當今這個時代,凡是收藏古幣的人,都喜歡看書,上網(wǎng),翻閱資料,看的理論文章,看藏品的拓片和圖片等,通過這種方式,自己藏品價值幾何,心里多少有一桿秤。但是,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古幣浩如煙海。每當遇到形形色色的實物時,有時候就發(fā)現(xiàn)腦子里儲存的那點書本知識與現(xiàn)實還是有點脫節(jié)。因此,在看書的同時,我還經(jīng)常到古幣市場走走看看,遇到在我眼里能比較過關(guān)的錢幣玩家,或遇到擺地攤的老者,我就跟他們聊聊。譬如賣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