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配方法可以大致分為兩類:
一類是相似于打料銅器的制作工藝在補配上的應用;另一類以銅器的鑄造工藝為基礎的補配方法。兩種方法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選擇使用。
打料銅器是利用銅的延展性,經過打、拋、收、悶、鏨、組焊等工藝而成器,在修復技術上也是一樣。
拓樣
青銅器缺塊了,先用紙托在缺塊的里面(后面)畫上缺塊的形狀大小紙樣,把紙樣貼在厚薄與原器相仿的紫銅板上,用鋼鏨切割下來。
鈑金
拓樣銅板,經過打、拋、收等工藝處理成為一個定形的補塊。打,是利用平錘將一塊銅板打薄以達到合適的厚度;拋,是將切割下來的平面銅板補塊用圓頭凸面錘打出鼓形,以符合原器物的形狀要求;如果拋得太鼓了也可以在圓頭鐵棍拐砧子上收,一拋一收以使適合原器形要求為止。
焊接在傳統的技術中有兩類,一類是“銅焊”,一類是“錫焊”?!般~焊”比較牢固,古代有熟紅、黃、白銅等,鍛打制成的銅器銜接處都用銅焊,銅焊就是熔焊,需預先準備好銅焊料,焊接時需要以硼砂熔焊,技術上主要掌握火候。古青銅器都不采用這種工藝,一般用錫焊接,它能焊銅、鐵、金、銀,焊接溫度比較低,對原件的破損傷可以控制在小限度內。所以,在對古代青銅器的修復技術中,包括補配、組焊,基本上是錫焊。錫焊技術主要是運用焊接工具焊燙、拉、掛,其技術都集中在烙鐵尖上。
從事傳統青銅器修復的人員呈老齡化趨勢,進一步傳承面臨困難。在現代科學技術高速發(fā)展的背景下,對包括青銅器傳統修復、復制技術在內的傳統工藝進行科學化總結勢在必行。
中國古代青銅器是幾千年前的歷史遺物,經過地下理藏,遭到自然界的腐蝕破壞,出土的銅器往往是破碎和殘缺不全的。因而大多數的青銅器都經過番修復工作,以利于它們的長期保存,更好發(fā)揮它們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一個完整的文物修復過程本身也是一項重要的研究工作,研究器物的時代特點、造型藝術、鑄造工藝,成為近代鑄造工藝的重要借鑒,因而修復工作是項重要而有意義的工作。
青銅器修復與復制技藝主要包括清洗、除銹、矯形、拼接、刻紋、翻模、鑄造、配缺、打磨、作色、做舊等十余道工藝環(huán)節(jié)。每一道環(huán)節(jié)都采用科學合理的方法和材料,使文物的壽命得以延長。在培養(yǎng)傳承人的過程中,要求充分掌握青銅器本身的器形紋飾特點、歷史流變發(fā)展和制造工藝技術,在深研原器的基礎上對所有工藝反復磨煉,全面掌握。在這種高標準、嚴要求的氛圍中成長的修復師們,不僅以完整的技藝傳承為天職,更以前輩們的鉆研精神為,力求改進完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
青銅器修復及復制技藝,不論是拼接碎片,還是鏨刻花紋、銘文,不論是做各色漆皮地子,還是噴、點銹蝕,不論是鎏金, 還是金銀錯,都形成了一套相對完善的傳統工藝。